刘海粟美术馆三十华诞之际,我们以崇敬之心聚焦一位深藏功与名的美术馆奠基者——王兆荣先生。他不仅是美术馆创馆元勋之一、首任副馆长,更是将学术理想与人文情怀熔铸于馆脉的灵魂人物。
笔墨铸魂:南北交融的艺术拓荒
王兆荣先生(1941-2022)早年师承李可染、叶浅予、蒋兆和诸大家,中央美院的严谨训练铸就其深厚的传统根基。其艺术以山水为精粹,独创“黑地白线”风格,于乌金墨韵中勾皴流转,既承宋人丘壑之雄浑、元人笔墨之清旷,又融八大山人之洗练与龚贤墨法之苍润,更以西方构成意识破局传统程式,成就“笔简意远,势足境新”的现代气象。《西岳晚眺》《草堂吟雪》等代表作长江云配,以白线为筋骨劈开混沌,似暗夜流泉、云中电光,赋予水墨以金石铿锵之力。书法则得陶博吾真传,稚拙率真中透射书卷清气,与画作同辉共映。
文脉守护:从赣鄱到沪上的文化使命
在江西主理美协书协的二十九载,他化身“艺坛伯乐”:于困顿中识陈丹青之才,竭力助其展翅高飞;更以慧眼发掘黄秋园、陶博吾遗珠,令隐逸大师光照艺史。特殊年代里,他冒危守护八大山人真迹,以精妙临本置换珍品,使三十九幅瑰宝免遭火焚。这份对文化根脉的赤诚,随其1993年赴沪延续升华——任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期间,他躬身参与建馆筹划,更在刘海粟先生生命最后岁月悉心护持,病榻相伴、展陈策划、文献编纂无不倾注心血。《刘海粟述略》《百岁大师的最后一百天》等著作,不仅留存历史,更提炼出“超越技法的人格气魄”这一精神坐标。
展开剩余77%立馆为公:学术理想的时代烙印
王兆荣先生曾任上海美术馆学术部主任,在任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期间,他以学院派的严谨重构管理规范,从藏品研究到展览策划,从青年扶持到国际对话,皆以“立时代之标”为纲。他主张海派当“纳百川而更新”,反对固步自封,力倡借鉴周思聪、贾又福等北方名家经验,这一开放视野深刻影响了美术馆的学术基因。其淡泊名利、缄言敏行的品格,恰如李可染所言:“不擅标榜,唯以画作证道”,成为后辈心中不朽的典范。
今日我们立于王兆荣先生笔墨构建的山水长廊前,不仅见证黑白云涛间的美学革命,更触摸到一位文化守夜人的赤子之心。他的艺术探索与建馆功业,恰似其钟爱的诗句——“行至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:在传统的穷极处另辟新境,于时代的浪潮中静守本真。此展既是对先生艺魂的致敬,亦是对刘海粟美术馆“承大师志业,开人文新章”精神的永恒铭刻。
艺术家介绍
王兆荣
WANG ZHAO RONG
王兆荣,1941年12月出生于江苏滨海县,1960年毕业于上海市建设中学,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,师承李可染、叶浅予、蒋兆和诸先生。1965年至1993年在江西美协、江西书协担任组织领导工作,曾任江西书协常务副主席、秘书长,江西省政协委员。曾发现和宣传黄秋园、陶搏吾、陈丹青等杰出人才。获江西省人民政府文艺创作一等奖、二等奖,江西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。有14幅作品参加过全国美展,多次出国展出,作品被中国美术、外交部、人大会堂、中央美院、中国书画研究院、浙江省博物馆收藏。另兼擅书法,师承陶博吾,风格亦独特。并常有理论文章在报刊发表。出版有《王兆荣画集》、《刘海栗述略》(传记)。1993年作为引进人才,调上海工作,曾任上海美术馆学术部主任,刘海栗美术馆副馆长、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副会长、上海文史馆馆员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、国家一级美术师,被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
作
品
( 预览 )。
ARTWORKS
《松壑鸣泉》2009年 177x97cm
《王梅芳像》1976年 127x89cm
《毛主席重上井冈山》 1972年 120x300cm
《塞林月色》60x60cm
《孤山长对联》 2016年 33x134cmx2
《偶然醉倒》 34x112cm
《陇西暮色》 68x68cm
《牡丹》 26x54cm(扇面)
展览讯息 //
Exhibition News
行至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——王兆荣书画回顾展
Wang Zhaorong Ketrospective Exhibi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by and ainting
展览时间:2025年7月12日-8月3日
展览地点:刘海粟美术馆1-2号展厅
开幕式:2025年7月12日 下午2点
编辑:金雨沁 陆恺文(实习) / 主任编辑:洪亮长江云配
发布于:北京市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